查看原文
其他

『经验分享』杨老师最新力作--“四个习”之预习篇

2017-10-12 yxs201405 千帆育儿网

(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,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,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,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。)



1


预习


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,大致可以粗分为“四个习”,即“预习、学习、练习和复习”,本篇先来说说“预习”。预习,从字面简单解释,就是预先学习。



2


预习的内容、作用和方法(文科类)


1、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

无论是学什么语文还是英语,必定会碰到生字新词的问题。如果在课前不解决(不会写不会默不要紧,至少要会读、读准,理解大概意思),那么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必定会有一部分分散在这些生字新词上。如果恰巧老师在讲述某种重要方法、解释某句、某段的内容或作者写作意图时,而孩子的注意力还在关心这个字怎么读,是什么意思,那么就很可惜,重要的信息就没有听到。上课效率差,本质就是因为,字词的认知、还有什么意思,这种低级问题,占用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分配,覆盖了高级知识的有效关注率。


2、读通、读顺句子和课文

作用和意义基本同上,课文没有通读过,对文章整体、段落,或者重点的句子没有任何印象,老师上课时,孩子的注意力必定还只能保留在对文章整体的粗浅感知上,当然没空去深度思维,并结合老师的讲解来理解。身处教室,老师在面前讲解,这种“手把手”教你怎么理解课文,都掌握得支离破碎,你叫孩子怎么可能具备自主阅读理解能力?字词句不认识,对课文不熟,上课时始终无法紧跟老师节奏进入深度思维状态,也就是中、高年级孩子的“阅读理解能力”始终无法提高的一个原因。

阅读理解能力,并不是通过大量阅读就肯定提高的。要在掌握了正确方法(要么校内紧跟老师上大课,要么去找在职教师团小课)的前提下,再通过大量阅读,才能横向不断拓展思维宽度,纵向不断挖掘思维深度。没有正确方法,所谓大量阅读,只是求得一个自我原谅的心理安慰而已。这是一个方法问题,不是一个数量问题。


3、预习方法和步骤

(1)、认识所有的生字,会读。

(2)、找出所有带有生字的词语,熟记、会读。

(3)、有空的可以要求写和默写生字和词语。

(4)、通读课文,通顺、流利,尽量不加字、减字、漏字。

(5)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,理解程度可以用先做一遍课后练习的方式来检验。

根据孩子的能力或者是所处年级,依次解决上面的几个项目。一般,老师会将1、2、4条要求一起布置下来。不用心急,上来5条就一起提出很高的要求,孩子是做不到的。与其每一条都做不到位,不如按顺序一个个来。第一个先做扎实,后几个过一遍场;通过一个星期,第一个熟练扎实了,开始认真对待第2点。然后,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、熟练度、进度,调整每个训练项目的所需时间。希望1、2个月后,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,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。



3


低年级的重点


一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,重要的是地基打得是否牢固,每块砖是否夯得扎实。学前的积累,就是地面之下看不见的地基;而正是进入小学后,每课课文学习到的生字、新词,就是一块块转;每一篇课文,就是一层层楼。对于字词、短语和句子,要尽力过关。


低年级的考核内容(公办),大部分还是以字词句的默写、扩词、近反义词、补充短语、组合句子等为主。即使有阅读理解的部分,相对来说量不会太多,分值也不会分配得很多。而且一篇阅读理解大题,还是有部分类似:到文中找某个词语的近义词(反义词)这种不需要思考,只需要找答案的题型。所以主观类,需要思考的题目的总分值,还是相对很少的。



4


总结


英语有各种路线、方法;数学有大量的题库、流派;唯独语文,大家只能说:跟学校、跟老师。其实,正规学校内的很多好老师,都是有很多方法和经验的,都是会在上课时随口讲解给孩子听,对孩子进行指导的。但是,因为都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口讲到,并没有去有心整理,这都是很可惜的。一位有经验的好老师退休了,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方法,也就消失了……


对于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孩子及家庭来说,预习这个习惯,当然是越早培养和形成越好,以后也会越轻松。当然,鸡血的大班孩子,也可以作参考。放学早,或者比较空的话,每天至少花15分钟做些预习工作。


预习,预先学习,决定了学习时的吸收率,决定了练习时的效率,更减少了复习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。匀点刷题的时间给预习吧!


四篇系列,未完待续……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